我國鳥文化歷史悠久,古代部落奉鳥為神靈、為始祖者甚多,如東夷少昊族的鷹、商族的燕、或鳳、梟等。由於各自的社會環境及文化背景不同,各部族所崇仰的鳥類也不同。
古代先民們將鳥視為神靈動物,幻想借鳥飛天的神力來往於天地之間,並與神靈溝通。這些美好的願望,我們從古代綺麗的神話傳說中能得到證明,而那些神話傳說,又常常以藝術品的形式再現。
新石器時代玉鳥
以玉作鳥,始見於新石器時代。以玉為載體表現鳥靈的史前文化,就有紅山、淩家灘、良渚、石家河等多支。當時的鳥雖有神靈意義,但均是摹自現實的鳥,不予人怪異感。如紅山文化玉鳥,多為小型鳥,有梟、燕兩種,其特點是短頸、短尾、平展雙翼、翅膀厚實,有站立和即將起飛兩種姿態。紅山文化玉鳥佩,尖啄、大環眼,似卵中破殼欲出的雛鳥。造型簡約概括,刀法遒勁,似屬圖騰或族徽。
商代玉鳥
商代玉器中有為數眾多的玉鳥。商代多數玉鳥上帶有穿系的小孔,因而玉鳥在商代也是一種佩玉。商代玉鳥分為兩種,一種為寫實型,與真實的鳥類區別不大;另一種為誇張型,鳥身裝飾有凸齒及覆雜的紋樣,鳥的頭部有高冠。高冠玉鳥的冠部極為誇張,冠上沖而後折卷,邊緣還帶有“凹”形裝飾的凸齒。
兩種玉鳥都有圓雕作品,但以片狀為多。片狀玉鳥多是側面形象,鳥身帶有陰刻的雙線紋飾,線條近似於方折線,有些地方折成銳角。玉鳥眼部表現,用環形或“臣”字形較多。商代玉鳥中最引人註目的是高冠玉鳥、鳥首人身佩、獸首鳥身佩等。
西周玉鳥
西周玉鳥種類頗多,如展翅飛翔的鷹、曲頸棲息的鶴、長尾下垂的鳳、短尾矯捷的燕等等,可以說應有盡有。西周玉鳥紋飾漸趨圖案化,曲線轉折回旋,富韻律感,與商代強直古拙紋飾及琢法大相徑庭。
此時的玉雕表現的不僅是現實動物世界,而更註重想象中的動物世界。鳥神與獸神、龍與鳳的組合,增強了神秘感,這種理性的超感覺的創新造型,表明周人運用局部的形同整體的形得以相和諧的手段,達到美的形式同美的哲學思想內容的統一,反映了行意並重的美學思想。
春秋戰國玉鳥
東周至春秋戰國的玉鳥數量和種類顯著減少,似乎不及殷商和西周時盛行。不過,戰國玉鳥最為美麗,其中以鳳鳥造型最為精美。當時的鳳鳥形佩的造型與龍形佩一樣,是新審美意識的追求、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及鐵工具普遍使用等綜合作用的產物。在這一歷史背景下,鳳鳥紋樣玉器呈現出更加活潑生動、自由奔放的風格。鳳鳥昂首挺胸,長尾飛揚,充滿一種生機和力量。
漢代玉鳥
漢代人們崇尚長生不老的神仙世界,所以漢代的圖案紋飾充滿了浪漫色彩,而鳳鳥隨著時代的變化和要求,出現了同類的名字“朱雀”,它是四靈之一、南方之神,成為傳統吉祥的象征、安寧的瑞鳥,成為漢代人們崇敬的神鳥。
漢代的鳳鳥造型開始了寫實,鳳鳥的五官和雙翅都用細小短直的陰刻線表現,形象生動,鳳鳥的冠飾出現了三叉花形冠。漢代玉雕鳳鳥單獨成形的少,一般都裝飾於雞心佩、玉璧、玉瑗、玉環等。